4.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寫與修訂
應急救援預案是緊急情況下各級人員的行動指南,所以,應急預案一定要職責明確分工合理。步驟得當。企業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,根據風險分析的結果編寫,并對應急預案應進行充分的討論,以使其成為應急行動的有效工具。
一般來講,應急預案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:廠區基本情況、周圍環境、組織機構及其職責、主要危險目標及其風險評價、報警和通訊聯絡、應急設備與設施、應急計劃區、應急狀態分級、應急響應措施、關閉程序、信息發布、事故后的恢復程序、培訓與演練、應急預案的維護、記錄與報告等。
此外,還應當注意對急救援預案的定期評審和修訂,尤其在緊急狀況發生后更應該及時組織對應急救援預案的評審,以確保其有較高的可操作性。
5.應急救援的演練
應急演練是檢驗、評價和保持應急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。企業應定期組織應急演練,一方面可在事故真正發生前暴露預案和程序的缺陷,發現應急資源的不足;另一方面,改善各應急部門、機構、人員之間的協調,提高應急人員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平,提高整體應急反應能力。
十五:工業生產中毒物一般通過什么途徑進入人體毒物可經呼吸道、消化道和皮膚進入體內,在工業生產中,毒物主要經呼吸道和皮膚進入體內,亦可經消化道進入,但比較次要。
1.呼吸道是工業生產中毒進入體內的最重要的途徑。凡是以氣體、蒸氣、霧、煙、粉塵形式存在的毒物,均可經呼吸道侵入體內。人的肺臟由億萬個肺泡組成,肺泡壁很薄,壁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,毒物一旦進入肺臟,很快就會通過肺泡壁進入血液循環而被運送到全身。通過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其在空氣中的濃度,濃度越高,呼吸越快。
2.皮膚
在工業生產中,毒物經皮膚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較常見。脂溶性毒物經表皮吸收后,還需有水溶性,才能進一步擴散和吸收,所以水、脂皆溶的物質(如苯胺)易被皮膚吸收。
3.消化道
在工業生產中,毒物經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個人衛生習慣不良,手沾染的毒物隨進食、飲水或吸煙等而進入消化道。進入呼吸道的難溶性毒物被清除后,可經由咽部被咽下而進入消化道。
十六:生產性粉塵的來源
生產性粉塵的來源很多,幾乎所有的工農業生產過程均可產生粉塵,有些工藝產生的粉塵濃度還很高,嚴重影響著職業人群的身體健康。其主要來源可歸納為:
1.固體物質的破碎和加工:常見于礦石開采和冶煉;鑄造工藝;耐火材料、玻璃等工業原料的加工;糧谷脫粒等過程。
2.物質的不完全燃燒:煤炭不完全燃燒的煙塵、烴類熱分解產生的炭黑。
3.蒸氣的冷凝或氧化:如鉛熔煉時產生的氧化鉛煙塵。